2010学年真光幼儿园第二学期大教研小结
归纳小结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回应策略方法之一,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能力。本学期,我们就怎样进行归纳小结策略的运用展开教研实践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一、教师的归纳小结需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呼应。
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均有差异。活动前教师们针对活动都做相应的经验了解,已清晰地知道幼儿当前经验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思考在基于幼儿哪些新的经验发展,通过小结方式呈现。教师的小结要能符合年龄段幼儿接受的程度和能力,若运用不妥,则效果不理想。如实践活动《花婆婆》,李老师在给幼儿“玫瑰开在夏季”这个知识经验点丰富时,这样小结:“玫瑰是红色的,所以在夏季开。”教师意图通过颜色来记忆,不过这个小结更适合小年龄的孩子,对大阪幼儿做这样的小结呈现不妥当,没有获得经验提升,这种方式还是欠缺对年龄段特征的考虑,所以教师的小结要站在幼儿年龄段基础上。
二、教师的归纳小结需要起到提升幼儿经验的作用。
归纳小结的目的在于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经验,将零散的知识点转为有共同认识的知识点,以便能更好的达成目标。
我们的实践活动《小猫过生日》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活动中有这样一段设计:“礼物配对——‘把这些影子礼物再去找找,找到它原来的样子。’……幼儿开始寻找……’找到后交流——说说你找的是什么礼物?’ ……之后教师小结是:小猫今天过生日,收到的礼物有的是吃的,有的是用的,还有的可以给她打扮的,小猫真开心呀。我们一起给它唱生日歌吧……”。
教师这样小结考虑的因素是:幼儿已有认识常见物体的经验,也能进行实物与影子的配对,有了这两个水平,教师设计操作环节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再做提升,所以提升的点就放在了“找到匹配物体后,将它们进行分类,把零散的经验通过小结让幼儿有功能一样就归成一类的意识,”所以教师的小结就从吃的、用的、玩的入手,使操作活动有意义,使小结自然形成,使幼儿经验有认识上的提高。
三、教师归纳小结的方式。
教师的归纳小结通常是以语言来实施的,按教材需要、年龄需要也可以用图片、儿歌、引用教材的方式呈现。如中班《春雨的色彩》活动,第一次活动在理解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之后,老师展示了四幅图片绿色草地、红色桃树、白色梨树、黄色蒲公英、分别表示春天有五彩缤纷的颜色。画上呈现的内容就是老师将诗歌和教学ppt融合之后的精选部分,只是欠缺图片不够美观,导致第二研活动时执教教师将此小结方式删除了,二研中大家一致认为那四张图片能很好地代替教师语言的表达,应该适用,建议增加图片的美观,既能起到小结作用又能有欣赏的美感。可见,用好图片方式小结既要考虑教材,又不可因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而随意变化,须两者兼顾。
其次,我们观摩学习了吴佳瑛老师《粽子里的故事》,这个活动给我们深受启发。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问:“孩子们,你想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我喜欢请小白兔来吃粽子讲故事。”吴老师回应:“小白兔还真的吃了粽子,肚子里面也有了故事,可是它一蹦一跳地讲不出故事。”又有孩子请猴子吃粽子讲故事,吴老师回应:“猴子还真的吃了粽子,肚子里面也有了故事,可是它窜上窜下地讲不出故事。”第三个孩子请狐狸吃粽子讲故事,吴老师再回应:“狐狸还真的吃了粽子,肚子里面也有了故事,可是它哩哩哩哩地讲不出故事。……当小朋友说到请小燕子吃粽子讲故事时,有孩子回答:‘我觉得,可是小燕子飞来飞去讲不出故事。’”吴老师讲故事的语言作为小结巧妙地回应幼儿,反复多次幼儿自然也会讲述故事中语言,这种引用教材的方式既能有小结作用,又能让幼儿学会讲故事,十分受用。
四、归纳小结体现了教师概括的能力。
小结可以是在一个环节后进行,也可以在与幼儿互动中及时小结,运用正确的词汇组织成句,这考验了教师在瞬间的思维敏捷性,内在词汇量的储存底蕴,是对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提高提出的要求。实践活动《花婆婆》中,李老师较好的表现出这一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李老师问:“花婆婆是个怎样的人?”幼儿:“花婆婆每到一个地方就种花。”李老师:“嗯,是个到处爱种花的人。”幼儿:“花婆婆在大海旁边造了一幢房子,住在那里。”李老师:“哦,是个喜欢大海的人。”类似这样的用关键词来做及时回应小结的地方有很多,李老师之后也高兴的坦言这是在教研中得到的收获,现在她在及时回应小结能力上有显著进步。
本学期,我们的教研还依旧充分利用园园通教研平台展开网络交流,共有两次活动,教研之前先请老师们对自己原有归纳小结的能力水平做个预估,经过实践学习之后再请大家评价自己学习后的能力发展状况,两次的活动可以明显发现教师的变化:有的把归纳小结方式运用到了游戏中谈体会、有的把学习案例中的肯定赞扬的小结方式作为推动教学开展的新感受、有的还说到归纳小结需要关注情感层面……,网络教研非常火热。
以上这些是我们本学期在研讨“归纳小结实践运用效果”中得到的感悟,愿这些点滴经验给老师们在教学上得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