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幼儿园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生活中数活动的探索实践研究
真光幼儿园 2010.11.05 ?次阅读

《生活中数活动的探索实践研究》
真光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的改革和实践中,课程整合化已成为幼教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教师们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因为整合教育将数活动融入在一日活动之中,数学教育不再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由于教师普遍缺少整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更为缺乏将数学知识与主题教育融入时的牵强和生硬,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渗透活动如何推进和开展,这就是我们幼儿园目前所要探索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
就是要将数活动的特色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之中,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从而形成一套符合本园实际的,比较完整的,能反映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2、课题的界定:
我们所提出的生活中的数活动指的是: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生活,并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存在,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我们提出幼儿园数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在幼儿园实施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将幼儿园课程进行改造与创新,把适合本园实际的和幼儿园自身特点的数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评价融合到幼儿园课程之中,构建比较完整的、能反映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三、课程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程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程总目标
* 通过数活动课程的实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注意观察,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生活,培养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数和形感兴趣,在生活情景中有联想和观察的能力。
*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全体教师对数活动特色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分目标:按小、中、大班年龄分。
小班 情感目标 操作技能 认知目标
1、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在数活动中大胆回答问题,产生对数学游戏的兴趣以及操作所学活动材料的兴趣。 1、听懂教师的要求,学习按游戏规则活动。
2、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
4、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和操作活动材料。
1、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排序以及能按物体的特征分类。
2、认识“1”和“许多”
3、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和“少”及“一样多”
4、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5、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说出名称
6、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
7、学习区分上下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代表性的日常变化。


中班 1.对生活中有关数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关注,能愉快参与数活动,
2、了解一些有关数活动的基础常识,在数活动中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地讲话。
3、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1、学习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按要求进行活动并检查自己的活动结果。
2、学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3、基本学会数学操作活动技能。
4、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5、在日常生活中下能选择数学活动,并能主动和专注进行数活动地操作。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
2、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学习10以内的序数、顺着数和倒着数;
4、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5、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6、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学习不受图形
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
7、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分类。
8、学习按量比较粗细、厚薄、轻重高矮等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9、学习区分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认识早、中、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中、晚代表性的日常变化。
10、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大班 1、能发现生活中数元素活动的内容并产生兴趣和关注。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数学问题地讨论。
3、学习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1、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并检查活动地过程和结果。
2、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材料。
3、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并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
4、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1、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等知识。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号,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 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5、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6、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7、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
9、能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10、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值是不相同的。


*研究的内容——通过研讨,我们确立研究内容如下:
*培养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数和形感兴趣。
*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生活,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的联系,在生活情景中有联想和观察的能力。
*让幼儿通过找找、看看、谈谈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2)研究策略:
*熟悉研究教材,了解幼儿现有水平,以便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记录、照片、谈话学习实践等形式,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经验;
*环境创设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有条理的、持续的、深入的开展工作;
*对实践中遇到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合作研讨、反思,从而激发教师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使教师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发展。
3)研究时间和阶段目标:
(1)调研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教师对数活动的概念认识、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
(2)学习、研讨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A 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幼儿园学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一文,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有关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梳理。
B 统览教材,查询资料,研究教材。
(3)实践、反思阶段
4)课程实施途径: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9.2——2009、6)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课程理论,并对幼儿园数活动教育的课程实践与探索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我国幼儿数活动教育的研究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3)有各课题小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9—2010.6)
A 数活动教育在幼儿园的游戏、运动、学习、生活的渗透。
B 数活动教学在主题活动中的渗透。
C 数活动教学在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实施。
D 数活动教育在家园、社区、美育节等活动中实施。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0.9—2010.12)
对课程实施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幼儿园数活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报告,形成系列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2009-4-12修改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真光幼儿园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03.27 0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