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可以通过市、区培训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立足校本的教师专业培训。针对“魔灯”课题而言,校本研修培训的课程开发就是首要的问题之一。
立足校本的教师专业培训,首先要面向学校发展、面向教师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对象(学生)的更快地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实际,尝试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形式,但就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还是一片空白。
从2011年起,我们整合了过去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成败经验,并试图在以下方面实践校本研修课题开发的框架:(1)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框架;(2)培训课程的资源规划与开拓;(3)培训课题的实施与管理;(4)教研组长对教师成长的引领方式架构。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作为课程开发的设计,首先需要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架构。尽管目前的教育教学理论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符合国情的还是少之又少。即使是一些“名噪一时”的教育理论,也与课程改革实践的飞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为此,我们将从实践中提炼出的教育教学“心得”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让教师尽可能地“套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通过让教师学习和研究兄弟单位教改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实现教师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在理论中落实实践的课程开发基本思路。其基本模式如此: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是培训课程的规划与开拓。对基层学校来说,国家《课标》决定了我们课程资源的内容和来源。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它的来源是市、区教委颁发的各类课程标准(指导意见),内容不应该以自己的“认为”或者流行的、“创新的”教参为准。不管怎样说,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最后的检验还是依赖于中考,而中考的标准就是国家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我们周边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但作为教师素养的专业培训,就必须立足国标,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开发运用其他资源,并在实践、有效的前提下,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其基本关联如此:
培
训
资
源
分
类 专业资源 专家(学者)型资讯
提升资源 拓展型课程资源
研究型课程资源
基础资源 上级文件精神
教育教学大纲
国家课程标准
教师培训的主体是自我习得。但这不等于说,作为管理者可以“放纵”教师的培训。尤其在信息社会里,由于网络上可利用课程资源的来源和范围太多,但不一定都能适切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当我们所有的课程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时候,教师所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为他们今后的成才服务。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建立必要的引导模型,指导教师对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十分必须的。以下三个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使用:
一、“做中学”——实践反思模式
学校建立各学科集体备课组,教导处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展示,评价集体备课绩效,并以展示课中引发的教学事件为案例,综合教师的评价,对课堂教学提出科学导向。这种培训模式具有现场感和针对性,容易击中要害,使教师听有所思,思有所获,促进专业发展。其主要流程为:【教导处】确定展示课时间,编排好执教时序。==》【教研组】推荐、确定展示课执教人选,规划展示内容。==》【备课组】集体讨论教学内容,编写课时方案。==》【教研组】组织组内教师听课、评课。==》【教导处】组织专家、导师进行质量检测。==》【备课组】根据教学反馈,及时修正反思。
二、“帮中学”——同伴互助模式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关乎每一位教师。课程引领者、骨干教师固然重要,但一所学校的发展是需要每一个教师共同参与的。我们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自觉参与,让每个课程实施者都来认识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反思模式”带有观摩研讨性质,登台亮相的人数相对较少,若能采用“同伴互助模式”(同课异构)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广阔舞台,让每一位教师在博采众人智慧和自觉的同伴互助中实现专业成长。其主要流程为:【教导处】在开学初,明确教师开课时间,编排好执教时序。==》【教研组】在开学初,根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所要研修的重点,明确各教师开课的内容。==》【备课组】根据同课异构的理论,组织组内教师进行编写教案,修改教案,最后确定教案,并进行教学实践。==》【教研组】组织同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并将评课意见以书面形式汇报教导处。==》【教导处】在学期末,组织专家、导师对教师开课教案、教研组评课意见进行点评,表彰优秀教案、教学课。
三、“学中学”——“四专”动力模式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我们的教师,只有在能有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条件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达成“专业阅读、专业教研、专业讲座、专业写作”的“四专”要求,以学、写、做教学设计,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起步,积累自己成长的收获。作为学校,须提供一个平台,让教师的“四专”培训看得见。我们的平台包括:【师训平台】教师校本研修的个人课题、参加市、区、学校的各类专题培训;【教学平台】教学公开课、展示课、市区组织的各类竞赛;【网络平台】校园网、区教科研网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展示;【激励平台】每年编辑一本“点石成金”教师教育教学研修成果集、运用绩效奖励机制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