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政府放心的学校为宗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一、基本情况
2007学年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员工108人,专任教师88人,兼职教师3人。任课教师学历情况:研究生6人,大学学历80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0人),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教师数的94.5%;职称情况:中学高级7人,中学一级47人,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数的59.3%。年龄情况:35岁以下63人,占69.2%,其中占专任教师的71.6%。教师学历达标率在02学年前全区最低,目前学历达标率100%。
㈠、优势:
⒈拥有一个奉献精神强、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
⒉学校管理有序,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地区声誉良好;
⒊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勇于进取,富有朝气、坚持课改的教师队伍;
⒋桃浦地区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
㈡、不足:
⒈由于历史、地理、和社区等因素的影响,桃浦中学高中面向全区招生,但历届招生与其它完中最低分数线相差很大,生源基础差;桃浦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周边治安环境差,因而外界印象普遍较差。
⒉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预备教育”模式的制约,未能放手探索体现学生终生发展和主动探究创新特点的教育模式。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基础上获得发展,思考和实践力度不够。
⒊课堂改革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尚未形成系列化、系统化。
⒋科研与教研较弱,缺少统领全局影响很大的重大科研项目,课例和案例的实践、总结和鉴定的工作力度不够。
⒌学科领军人物缺乏,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总体目标
在未来的四年中,桃浦中学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一个目标,夯实两个基础,争取三个突破,落实四个抓手,促进五个提高”。
一个目标,即学校的目标定位:把学校办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学风良、环境美、现代化、有特色、开放型的普陀区实验性示范性完全中学,基本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两个基础,即夯实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核心的和以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两项基础工作。
三个突破,即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四个抓手,即完善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法制教育及体教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项目、开展以课例及案例为载体的全校的科研引领、构建以扁平式二级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个提高,即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和水平,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三、基本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成精干、高效、有事业心、能适应学校更好发展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㈠、干部队伍建设。校级班子全体成员做好“四个表率”,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坚持集体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校长负责制,集体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独当一面;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成为团结、凝聚、和谐的领导集体。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明确中层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使学校重要工作能够通过中层干部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为了更好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完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规定。
根据学校将来一校两区的特点,实行高中部、初中部“统一领导、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提升校级干部的领导力和中层干部得执行力及全体交公的操作力,“三位一体”,整体提高。
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建立后备干部梯队。
具体措施:
⒈定期开好党政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⒉建立健全校级及中层的后备干部队伍。
⒊邀请有关专家为班子成员作一次关于现代学校管理的专题报告。
⒋邀请市、区督导室领导对班子成员进行学校督导评估办法的辅导。
⒌赴省外1—2所名校考察取经,汲取先进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⒍鼓励支持行政人员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
㈡、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职工要发扬诚信质朴,求真务实,不比收入,争比贡献的优良传统,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导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全体教职工遵守校纪校规,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处处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遵循教育规律、法规政策,树立良好的德育形象。
师德建设目标:
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新时期教师风采,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为人师表,育人为本——以身作则,堪为师表,尊重、热爱学生,师生民主平等,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而教,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严谨笃学,博识善教——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宽厚的文化知识,博学笃行,视野广阔;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创新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善教乐管。
每位教师当志存高远,当以身垂范,当饱学博识,当实践创新。
学校的师德规范是:尊重学生,情系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掌握规律,提高质量;诚信质朴,团结和谐,遵守校规,求实创新。
四年内力争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
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继续教育和各级各类培训的覆盖面达到专任教师的100%。
50%以上教师能开设一门以上选修课。
四、主要措施:
㈠、实施铸造高尚师德的“灵魂工程”
高尚的师德是育人之本,兴校之魂。“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铸造崇高的师德修养,重点开展以下活动:继续开展“学生在我心中,我在学生心中”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开展“铸师魂、树师表、炼师功”宣讲活动;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进行“依法从教,为人师表”、“以德立校,爱岗敬业”、“与时俱进,严谨治学”的系列讨论;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新世纪教师风采”、“师德修养自述”活动。实行师德评价制度,成立学校师德评价组,由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制定科学评价标准,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师生评价,并评出“园丁奖”、“新蕾奖”、“爱生奖”,使教师在监督中不断加强自身师德陶冶。
㈡、实施转换教育观念的“换脑工程”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先导,要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逐步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课程观、教学观和人才观。针对目前我校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相对落后的现状,采取以下措施:
⒈请教育理论专家作现代教育理念最新成果的专题报告,使教师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创新奠定基础。
⒉请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设计者或课改专家来校作课改专题报告,使教师全面掌握二期课改的总体要求、教学理念、教学信息、教学动态。
⒊走出去,学先进,开阔眼界。将具备条件的教师派出国考察;与兄弟学校结对,中层干部拜结对学校同行为师,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凡教育局组织的各种专业活动都要派出教师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展示、观摩课也将派代表学习。
⒋设立教师论坛,就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进行交流,让探索者用自身的影响力领引一批人转变观念,从而加快整个教师队伍“换脑”的步伐。
⒌对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师将采取待岗培养的措施。
㈢、实施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成才工程”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32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8%,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
⒈培养和选拔教坛新秀。教坛新秀师德良好,教有创意,富有特点。必须掌握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出色。教坛新秀每学年须上区公开课1次以上。
⒉培养和选拔教学(教育)能手。教学(教育)能手师德优良,教有个性,富有特长。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教学(教育)能手每学年须上区公开课1次以上,指导教师1-2名,发表1篇教科研论文。
⒊搭舞台,推新人。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坛新秀”大赛。要求35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制定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的评价标准,对于特别优秀的用“低职高聘”的方法鼓励“冒尖”。
⒋敞开入党大门,培养青年加入党组织。党支部对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予以重点考察和培养。进一步坚定青年教师的信念,引导他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特别优秀的及时选拔他们进入学校管理层。
㈣、实施推举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
一个名师就是一面旗帜,一批名师就会打造一所名校。培养名师和铸造优秀教师序列是提升办学水平重要条件,为此:
⒈加快高级教师的培养,由校长室定期召开晋升高级职称中单项有困难的教师分析会。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尽快达标。同时,在招聘教师时,主要招聘那些师德高尚、教学业务水平高的高级教师。
⒉实行低职高聘制度。每年聘3—5名青年骨干教师为高级职务,发挥他们的骨干示范作用。
⒊培养和选拔高级指导教师。高级指导教师师德高尚,教有风格,富有特色。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指导学科建设和教师培养方面成绩显著。高级指导教师每学年须上区示范课1次以上,指导1所学校的学科建设,发表1篇以上教科研论文。
⒋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师德高尚,教学有方,富有品格。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成绩优异。学科带头人每学年须上区示范课1次以上,师资培训讲座1次以上,指导1所学校的学科建设,带教5-7名中级教师,每两年在市级刊物上发表1篇及以上教科研论文。
⒌培养和造就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特级教师是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精通业务,严谨治学,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或在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中成绩卓著。在本市教育界有声望。特级教师每学年须上区示范课1次以上,开设师资培训讲座1次以上或课程1门,指导1所学校的学科建设,带教5-7名高级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2篇及以上教科研论文。
㈤、实施提升综合素质的“培训工程”
⒈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要求45岁的大专学历的教师在5年内达到本科学历。鼓励教师考取不脱产研究生学历班和支持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⒉课程化的培养模式。根据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构建基础性知识课程、基础性实践课程;发展性知识课程、发展性实践课程四类课程结构体系。以开放性的策略积极组织知识类课程资源,满足教师知识更新的需要。以实践提高为宗旨,积极探索实践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导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学习的实效。
⒊导师制。四年内,外聘名师5—8名,扩大名师的学科覆盖率及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选派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的教师作新教师的导师。每年举办一次隆重的“拜师仪式”,互结对子,明确责任,制定计划,落实方案,结合实情,共同分析。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参加班级各类活动,虚心请教,导师每期听所指导的新教师的课不少于10节。指导方法,钻研问题,提出建议,帮助改进。根据实绩,奖励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