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附属小学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华师大附小“两纲”教育实施方案
华师大附属小学 2015.11.10 ?次阅读
学生德育

一、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带给青少年来了一些问题: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减退、民族归属感不强、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生命感”不强;自杀现象日趋严重;不尊重生命等(包括虐待动物事件),而现代教育又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步性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力推进和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我校以此为锲机,围绕学校三年规划的重要举措,着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使学校工作稳步持续发展。

二、实施目标
1、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团队合作,协同发展,体验共营,终身受益”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总目标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生命意识,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
在民族精神教育实施过程中,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在学生成长的各年龄阶段,要一以贯之并有序递进地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的奋斗历史,领会优秀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实践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社会主义观念等。
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各阶段相应重点,分列目标——
三、实施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每一项措施的实行都必须有它的可行性,不能好高骛远;
2、以人为本原则:每一项措施的实行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实效为准绳;
3、针对性原则:每一项措施的实行必须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切入展开;
4、重点突破原则:每一项措施的实行必须依照“点--面--场”的顺序进行重点突破,抓好重点、面上推进、形成“场效应”;
5、制度化原则:每一项措施的实行必须制度化,规范化,不能随心所欲。

四、具体内容
(一)两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是贯彻落实“两纲”精神的主渠道。要求教师在制定学科计划、教师备课、教研活动中均要体现出“两纲”教育的内容,逐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两纲”精神。并将“两纲”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起来,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学校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学习讨论“两纲”内容,将重点涉及到教学内容中去,根据纲要附件对各学科中“两纲”教育的内容进行再梳理,细化、内化“两纲”教育的内涵,充分根据各学科中“两纲”教育的内容,开展渗透“两纲”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每学期教研组专题活动至少一次,并外显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2、认真把握“两纲”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学段特点,研究三维目标的内涵,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在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和与“两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统一的经验,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落实有三维目标的结合“两纲”教育的教案2个以上,组织编辑教案集,并形成体系,积累推广。
3、抓好培训工作,使“两纲”教育教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特别要优化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思德与社会》等课程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语文学科结合二期课改,重点落实民族语言教育。从“读、写、说”上重点落实“两纲”教育。
5、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要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的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要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体现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在课堂教学、教案评优、教学展示等教研活动中,要及时发现、提炼在 “两纲”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通过区、校级的观摩活动,展示学校、教师在“两纲”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营造浓郁的强调“两纲”教育的教研氛围。

(二)两纲教育在课外活动中的实施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实践历练活动两大领域入手。加强课外活动建设,是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也是使学生体验和践行的良好渠道。
1、校园文化建设
A、重视开展节庆教育
利用“五·一”、 “六·一”、 “十·一”等国家重要的节庆纪念日,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
B、积极开展仪式教育
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教育活动;尤其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严格规范敬礼、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仪式的程序。
C、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等的关系,懂得和谐相处。通过“佘山三日营”等活动,开展“珍爱生命,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懂得体谅父母,孝敬长辈;引导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共存关系,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珍爱,进而将环保教育与科学发展观教育结合起来。
D、建设学生社团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文学类、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开展具有民族精神特色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和生命的尊爱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更加自觉地践行民族精神对自身的要求,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
E、 专题教育
通过各种专题教育来实施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利用午会课、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每学年一次的主题班会评比加以落实和展现。
2、课外实践历练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两纲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通过各年级的社会考察,消防演练,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锻炼生存能力,通过角色体验,丰富其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同时了解社会,磨练意志,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两纲” 教育实施与学校资源结合
利用学校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用好校本课程:《灌篮高手》、《锦绣河山》、《与你同行》、《百年板声》……大力开展“奥运精神”教育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利用学校电脑房力量,拓展信息渠道,深入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网络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个别学习、合作交流、网上探究、查阅文献资料、社会实践(包括考察、采访、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
(四) “两纲” 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
通过《关爱成长》报,通过不同形式的家长会,依托社区、家长委员会等力量,加强对家长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疏导和渗透,共同创建学习型家庭,推动我校家庭教育上新台阶。

六、“两纲” 教育的评价
1、学生方面
① 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把“两纲”教育的评价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中去,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②树立学生“两纲”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并与优秀学生、优秀班级、优秀集体等评选挂钩。
2、教师方面
① 日常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全面的教师教学评估体系,从“两纲”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课程等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中进行,例如:教案中三维目标的设计,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过程等环节。
② 常规奖励: 无论是年度大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是考核奖,都直接与“两纲”教育的落实实施结合,坚持标准,切实发挥正向激励的效果。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华师大附属小学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10.01 1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