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针对追问的进一步展开了研讨,选择了“集体活动中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有效追问”这一主题,提高教师预设计划反思教育行为的能力,进而提高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选择这个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追问时针对目标进行追问,对于知识技能方面的追问较为有效,为对于情感目标的追问较为欠缺;同时教学现场中追问的形式刻板,无灵动感,缺乏生成性的过程,追问的语言贫乏喜欢问“为什么”“怎么样”“还有呢?”不能更好的引发幼儿的思考,缺少追问有效地方式 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活动中只记内容如故事、儿歌环节,没有对目标的记住);围绕知识能力目标设计追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知识能力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而围绕情感态度目标的追问就比较难。因为,每个孩子经历的事件不一样、认知风格不同、个体的体验感受也是个性化的。;追问的针对性选择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研讨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
首先:
一、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基础。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讨活动。
理论学习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形成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教育行为策略,为更好的带领半日活动提供基础与保障。例如,在学习《上海市学前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在平时自己熟读《纲要》精神的同时,在教研活动中结合教研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活动,如“在实践活动中你对追问的困惑有哪些”并对其进行了梳理。“追问的方式”、 “如何追问”、“预设追问”等问题。在争辨中,大家对《纲要》精神更理解了,教师们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同伴间互助,共同进展。
我园教师虽然在学历层次上都在专科以上,但是在教学能力上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的同时,也要让新教师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我们在班级教室配置上考虑到了新老搭档,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的搭档,同时结合幼儿园“十一五”基础性实践课程,让每位教师都来进行实践活动,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教研形式。将师训和教研相结合。在活动前以班级为单位查找讨论教研活动的主题,鼓励大家在实践活动研讨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开展坦诚的交流和对话。
3、优质资源利用,取他人之长。
上学期利用《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的录像,我们针对教研主题进行了观摩,大家都感到这些录像和有借鉴作用,因此本学期我们也就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我们来跳民族舞》《宝贝不可以》情感目标凸显的教育活动进行了研讨,同时我们也根据课例《宝贝不可以》进行了修改,并再次尝试实践。为教师搭建提供外出观摩的机会例如吴佳瑛的讲座、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教育展示,我们观摩到了例如乌南路幼儿园、徐汇区科技幼儿园、小荷花幼儿园等市级示范园的优秀课例,再次走进应彩云老师的精彩活动和讲座中。
4、积累课程资料
在关注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对区域活动中的大多数内容,进行了交流以及资料照片的积累。为今后活动的开展积累资料。
二、行动研究为主的教研,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思考。
本学期,小中大班进行了5次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对预设追问的有效性进行了研讨。在观摩、实践研讨中大家对于追问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共识。
首先:何时追问
1.追问幼儿表述不清或不准确的话题。
2.追问幼儿从众性的问题。
3.追问幼儿偏离主题的话题。
其次:有效追问要素
1、目标适中。所谓追问的有效性首先是围绕目标而言的。因此,首先要关注活动目标的适宜性,其次要关注围绕活动大目标下的每一个追问的小目标,切不可含糊其辞,否则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会因无明确目标的追问导致兜圈子现象或放羊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浪费。
2、入点适宜。追问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有效地追问必定是在活动目标的引领下基于活动材料特质内涵而切入点适宜和多维度的。
3、难易适度。追问同样要讲究难易程度。太容易,则等于白问;太偏难,则等于不问。追问一定要符合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否则根本不利于幼儿能力的提高,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4、内容适量。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不可像连珠炮似的一发而不可收拾,要让幼儿把握得了,接受得了。
5、方法适当。方法往往能决定做事的成败,要使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成功,就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最好是步步前进,层层深入,这样能帮助幼儿由浅入深地理解与思考。另外,还要准确地选择生成资源,从而通过追问把课堂教学引向既定的方向。追问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老师的发现性问题,也可以来自幼儿有效地互动,材料的展示、表情动作都是有效地追问手段。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教研活动还存在着不足,使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
1、教研活动安排和形式如何更好的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在关注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中如何兼顾个别化学习。
3、针对一日活动中的其他大板块的研讨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