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宅小学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2008学年第二学期陆家宅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陆家宅小学 2010.11.04 ?次阅读

2008学年第二学期陆家宅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导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引领,以校本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研究,细化教学监控,发挥教导处“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提高教研组长的执行力和学科领导力,培养各层次骨干教师,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细化制度、加强管理,全面提高质量
教学流程管理是一项科学、细致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实行严格而有效的管理。近年来,我们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技能获得上面。努力建立与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动态化、精细化的管理,使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逐年提高。
1、围绕五个环节,形成管理常规
总结教导处教学常规管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三二四二”。
第一个“三”指每学期三次备课检查,通常安排在期初、期中和期末。每次检查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既有量的检查,又有质的分析。既要看教法的设计,更要看学法的指导。既注重课前的准备,更重视课后的反思。
第二个“三”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听课,既要听公开课、研究课,更要听随堂课、家常课,还要重视听复习课和练习课。在听课活动中,做到课前有准备,把听课活动作为推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课后要评课,及时作出反馈,从听课活动中发现亮点,看到问题,不断改进,推动教学工作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二”是指每学期两次检查作业,从教师的练习设计、规范批改到学生的作业习惯、作业量,进行全面地分析。
第三个四就是做好对三级质量监控的管理:区级质量监控、学校每学期四次质量监控以及教研组内的质量自控。
最后一个“二”是指每学期二次的教学工作会议,在期中、期末监控以后,教导处组织全校教师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在教研组进行质量分析反馈的基础上,教导处结合各类数据、学困生成绩走势、进步率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教师辅导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2、突出两个重点,增强管理实效
(1)改善备课,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问泉哪能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同样,要想上出优质课,备好课是“源头活水”,为进一步贯彻上海市、普陀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夯实教学管理基础,本学期初,我们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由于来自网络、等各种途径的备课参考资源丰富,造成教师备课过分依赖资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同时,备课方式的不统一,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备课评价针对性不强。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及反思能力,提高备课检查效度,我们修订了备课制度,统一了备课样式,在教研组长会议、全体教师会议上,与教研组长、教师一起商讨、交流,初步达成共识。随后,依据新标准组织了试行备课的检查与研究,再次召开全教会进行了备课情况反馈与辅导,及时将教师教学设计研究引入良性循环。自教研组内“共享式集体备课”开展至今。教师有了合作研课的习惯与能力,他们或是抓住单元内重点教学内容,合作研讨,集体设计,研出好课,或是个人依据自身教学风格,选择教学内容,深入 提高。
(2)关注评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强化了“命题——测试——分析——反馈——跟踪——调整”的流程管理。我们加强了学校层面的质量监控,从教师、教研组长到教导处,对学校组织的四次质量监控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了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三级分析评价制度。并保证两表:质量分析表、成绩汇总表,二报告:教师质量分析、教导处质量反馈报告的落实。我们加强了对质量监控的跟踪与调整,针对质量监控中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薄弱的年级、班级、学科、结合每月的月考核,我们有序地组织学科、年级组教师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商讨改进策略,我们及时与有关教师谈话,提出其教学、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有效整改。同时,我们辅之以跟踪监控,及时了解相关年级、教师整改情况,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关注素养,合作联动,促进主动发展
我们认为教研工作的发展与提高,需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专业部门、学校之间通力合作,使新课程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互动合作的联动教研新机制,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为了解决校本教研中的瓶颈问题,提高校本教研含金量,我们在合作联动教研方面作了尝试。
1、专业引领——求得教育学院专业支持
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和科研室科研员,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对小学教学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我们基于自身发展,与学院共建以提课效和促发展为宗旨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求得最大化专业支撑。一年来,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思品与社会等学科,我们都邀请了教研员来校指导,其中语文学科两次教研活动、一次区低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数学组一次区教研活动、英语组四次教研活动,一次三年级质量调研,美术学科一次区教研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的陈若君、毛晓青、裴云霞、张明平、徐倩等五位老师,六堂课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自身的实践反思中都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教师在专家引领下逐步成长。
2、校际联动
我们直面教师、学校发展中的真实困惑与问题,在教育学院的支持下,依托小学教研室的专业支撑,与武宁路小学、浙江省沈家门中心小学牵手,形成了“横向外联、纵向深入、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有组织的定期的教学研讨工作会议,共同研究课题,共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促进了学校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学期,数学学科承担了赴沈家门中心小学的一次教研活动研讨,获得了教研室胡平老师的帮助、指导,同时也获得参加研讨活动的教师好评。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提高研修实效
教导处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以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展示为载体,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校本研修,重点培育共享式集体备课、问题式研讨两种教研方式。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各教研组认真学习学校及教导处工作计划,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通过组内同伴结对,定时定内容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切磋教法学法,上好推门课、研讨课、展示课,积极开展观课、评课,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现场观察及数据分析,寻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形成“合作互动、科学有效”的观课文化。本学期教导处组织全校教师观摩了骨干教师教学展示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群体培训策略,形成协作性和反思性的组织文化,推动了校本教研的实效,实现合作教研智慧共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四、职务培训与教务管理
1、师训工作
教导处根据区师训部的要求继续分德育、教学、科研三个领域制订出2009年教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上交师训办公室,得到了师训办的认可。预计于2009年9月底前完成教师个人第三次申报学分,学校审核确认学分的工作。
2、学籍管理
教导处整理了学生转进、转出、学生花名册、学生变动情况等各类数据统计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学籍管理数据准确无误,实现电子化管理。完成了2009年五年级毕业工作,毕业28人,1人结业、完成2009年一年级新生招生工作,目前以、已招生64人,登记7人。
教学现状分析反思以及下阶段工作思路:
分析学校目前现状,看出学校教学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1、学科发展不均衡。
主课受到的关注多,但提升不明显。数学学科发展态势良好;语文、英语、思品与社会、自然、美术、体育发展比较平稳,还须加快发展;探究、信息科技、音乐发展速度缓慢。
2、没有在区乃至市层面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个别教师自主发展的欲望不强。学科素养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3、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
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材文本内涵的把握欠准确。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教案的落实,缺乏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的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练习的设计尚未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针对性。个别班级学生的听课习惯尚需进一步培养(由于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调控能力差异而引起的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
4、教研组活动实效性有待提高。
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不能替代教研组自主设计、针对教研组实际需要的教研活动;有些教研组教研活动还未正常开展起来。
改进建议与对虾阶段工作的思考
1、骨干教师培养
(1)强化机制建设,凸现骨干教师。做实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评聘、管理、培养机制。形成合理梯队,促进各层次教师有效上行。用好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教育特殊津贴、学校骨干教师奖励金,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2)以提高专业素养为核心,强化骨干教师学习、交流(骨干教师论坛)、展示(教学评比、定期的展示课)三个成才环节,加强载体研究,提高培养实效。
(3)以骨干教师发展规划为抓手,抓好制定、评价与调整的组织。
2、课堂教学探究
(1)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引导教师深入探究课堂教学,处理好教与学、预设与生成、强化基础与适度提高的关系。
(2)强化对家常课的管理,以关注学生、注重生成、培养习惯为重点,加强对教师的评价与实实在在的指导。
(3)借助市区专家的资源,有目的、有重点、有实效的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发挥专家的最大作用。进一步引进专家为学科建设所用。
3、教研组织
(1)强化教研活动的管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要提升品质,教研组教研活动讲求正常化和实效性。
(2)营造教研文化,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模式,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主体作用,教研活动中落实课程化、专题化、课题化。加强专题研究的内容,如练习设计、命题策略等等,为教研活动注入更多的活力。
(3)立足学校地段、生源实际,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学力有缺陷,语言学科教师要增强基础学力的培养,修改学校质量改进计划,增添关注学生文化背景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阶段性培养规划,引导教师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4)借助区教研平台、科研平台,组织好资源的利用,教师的参与,网上教研等。

2009年6月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陆家宅小学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03.21 16: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