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高级中学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李惠军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
晋元高级中学 2008.04.21 ?次阅读
李惠军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
 
一、领衔人简介及主要论著和论文
(一)李惠军简介:
李惠军,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普陀区李惠军历史工作室领衔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历史教育专业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免费生指导教师。受聘担任全国性历史教学专业刊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研究员。是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位中生代学科领军人物。
曾任上海市课改办教材编写招标评审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上海市二期课改历史课程标准制订与编写;担任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评委;受教育评估院邀请,参加高级教师论文评价鉴定;参与上海市历史学科测试评价的专题研究。先后出版历史学科教学专著7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近年来,他在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历史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历史学科的测量与命题,历史教师的培训与指导等领域成果颇丰。
3年来,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何历史系之聘,为研究生开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等课程;为浙江、广东、陕西等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公开课和课例反思;应邀为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历史教学有效性研讨会做专题讲座和教学大赛评委;应邀在长宁、黄埔、浦东、等10余个区县和北京、湖南、浙江、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为教师开设专题辅导或报告活动。
2年来,所带教的晋元中学邹玉峰和陈宇静老师先后在2005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奖赛和中青年教师说课大奖赛获得1等奖;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组举办的聚焦课堂——高中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邹玉峰(晋元)、刘琼敏(曹杨二中)、黄桂兰(曹杨中学)、贾彦春(同济二附中)先后4次代表上海参加教学大赛,4次获得1等奖。李惠军历史工作室在近两年来的研究与培训中,以《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为研究课题,在课题项目的驱动下,进行了大量具体、微观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室成员在史学理论素养、学科教育感悟、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科研能力诸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一套有效可行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
(二)李惠军主要著述:(近5年来)
1、《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1上海教育出版社
2、《学科课程教学论·历史分册》2002年浙江教育出版社
3、《高中学生小论文名师点评》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4、《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点评》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5、《高中历史教案选编》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6、《高中政治文明历程读本》200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
7、《高中文化发展历程读本》200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
8、《笃学行思录》200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
(三)李惠军主要论文:(近5年来)
1、封闭.被迫开放.主动开放到加入WTO 百年之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3年第10期)
2、掘井及泉下自成蹊——从文明交融与冲突、创新与传承中透视三次浪潮(《历史教学问题》04年第2期)
3、历史教学中展拓学生思维空间探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3年第12期)
4、寄至味于谈逸寓哲思于隽永——《宇宙探险》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历史教学问题》04年第4期)
5、来自教学一线的冷眼凝视——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本真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5年第4期)
6、叙事与历史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5年第5期)
7战后两极争霸一课的教学及联想(《历史教学》05年第5期)
8、刍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机制(《历史教学问题》05年第4期)
9、刍议文化史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5年第7期)
10、课程开发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从马执斌先生的新历史教材观所想到的(《历史教学》05年第8期)
11、关注那个不被关注的细节——例谈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文字性语言的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5年第12期)
12、我思、我行、故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5年第12期)
13、讲述一节课的故事:阿房宫何以悄然消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6年第8期)
14、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科人文教化之我见(《教育发展研究》06年第11期)
15、历史教材不可缺情(《中国青年报》06926
16、驰骋思辨、疏通知远——《公民社会》分析与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7年第4期)
二、李惠军工作室培养对象
2008——2010年,工作室面向全区高中阶段,招收具有中学一级教师职称以上的历史教师,作为工作室培养对象。本期计划招收学员7名,其中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3名。
三、李惠军工作室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和区教育学院的具体指导下,在相关学校、科研机构、大学院系和社会力量的配合与协作下,以工作室为依托,新课程改革为切口,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课堂教学为阵地,课题项目为载体开展培养工作;通过学习思考、专家引领、团队研讨、示范教学、案例反思、叙事互动等途径,落实目标并形成成果。
(二)培养目标
培养若干名深谙素质教育真谛,具有良好的史学理论学养、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的课程驾驭能力、机敏的课堂教学智慧、独特的教学个性风格、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过硬的教学质量成果,并在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界有一定反响,在普陀区有相当影响与地位的学科带头人。达到辐射普陀区历史学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普陀区历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的目标。
(三)企划实施
1、课题项目推动:本着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确定工作室课题项目。初步拟定以《基于发展性和选拔性评价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总课题,根据实际需要将课题分解为:基于发展型和选拔性评价的教学质量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教学有效性的资源整合3个子课题,在学习、实践、借鉴、融合中开展研究。采取核心思想统领下的统分结合阶段调试方法进行过程管理,并形成多样化的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
2、专家引领带动:工作室主持人牵头,请华师大王斯德、聂幼犁教授,复旦大学陈绛、冯玮教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於以传老师,上海市知名特级教师孔繁刚、上海市晋元中学周飞(副校长)等7人,组成相对稳定的工作室专家志愿者团队,根据实际需要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专题辅导,并参与工作室开展的课题研究和教学辅导评议工作。
3、课堂示范驱动:工作室主持人随时向被培养者开放课堂教学,并随时听被培养人常规课;主持人每月定期开设1次课堂示范教学系列活动;被培养人每学期开设1次公开课。通过课前说课、课堂上课、课后评课的方式,从目标观念、史学认识、方法思路、行为意图等多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教育现场原发的、原生态的经验中,使教师的群体教学智慧得到了升华。
4、成果展示拉动:被培养人通过每学期向全区1次、每学年向全市1次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展示教学成果;在主持人的指导和推荐下,每位被培养人在全国性历史学科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开发相关的资料、教案、课件、题库,并尝试建立电子集成文库;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历史学科教学、论文等评比竞赛活动。
5、往来交流互动: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募集或自筹活动经费,组织1——2次跨省市学习交流、实地考察活动或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学术年会,通过活动了解历史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前沿动态信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同时扩大工作室人员在同行中的影响。
(四)管理机制
实施低重心的软性化管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活动、集中与分散研究、刚性目标与柔性自主互补、道德自律与责任自勉激励、过程监控与终极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四、李惠军工作室项目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名称:
《基于发展性和选拔性评价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适应发展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旨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是在一种全新的课程理论理念与愿景氛围下,通过教师的理论学习、专家的思想引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活动。它有利于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新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和和历史观念;有利于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处理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与发展型、选拔性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教学环境、手段并提高历史教学的时效性;有利于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在某些领域的突破,形成成果并加以推广;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新教材高考背景下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的内容:
《基于发展性和选拔性评价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将分解为基于发展型和选拔性评价的教学质量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教学有效性的资源整合3个子课题;内容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达成与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教学设计与学习效益的相关性;能力培养与多元评价的适应性等。
(四)研究的目标:
第一、提炼有利于指导和落实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第二、总结并形成相应的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第三、在研究过程中推动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提升;第四、提高被培养人所在学校并带动普陀区历史教学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五)研究的方法:
采取专家引领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团队研讨与个体攻关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工协作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叙事研究相结合、理论认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于教育理论的内化、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个体经验的深化、研究成果的优化逐渐形成课题成果。在具体运作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理论——实践——反思——再实践——升华个过程中,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逻辑思维推理、综合比较甄别和效度信度论证等方法开展研究。
(六)研究的成果:
第一、创制一套有创意性、有实效性、有借鉴性和有辐射性的高中新教材电子教学课件系统;第二、创作一套精练、独到、适用的高中新教材学习与训练电子题库;第三、创设一套教学相关性强、针对性准、时效性高的高中新教材电子教案与资料包;第四、创编一本有关新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方面的著述;第五、创建一支素质过硬、专业过硬、质量过硬的普陀历史学科带头人,并磨砺出一批具有领先意义和示范意义的课堂教学公开课和教学实录。
(七)研究的阶段目标:
短期目标:工作室成立后一个学期内——主持人就课题的论证、分解、要求、方法进行布置和培训;启动新教材关于史学认识、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搭建包括课件囊、训练库、资料包等在内的电子平台;根据教学进度及调整并补充相关内容。
中期目标:工作室成立后一个学年到一个半学年内——初步形成工作室历史学科各类电子资料系统,并积极创造条件向兄弟学校和社会开放;力争在全国性历史教学专业杂志发表领衔人和被培养人相关论文、案例6——8篇;形成各项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出现部分有质量的公开课和教学实录;着手研究编制著述提纲,著述拟定名为《困学觅知——寻找适应多元评价的历史教学心路经》
长期目标:自工作室成立后的两个学年内——聘请工作室专家志愿者分别就有关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在反复实践、反思、完善的基础上,完成全部的课题研究任务,形成最重成果,接受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结题审查;筛选成熟或优秀成果进行推介。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晋元高级中学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03.21 1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