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高级中学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陈大波信息科技特级教师工作室
晋元高级中学 2008.04.21 ?次阅读
陈大波信息科技特级教师工作室
 
一、个人简介
陈大波是晋元高级中学计算机特级教师,一直奋斗在三尺讲台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数十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不少事。
本人自1993年起,就一直被聘为区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小组成员,多次参加了由市、区组织的各类学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测评活动,积累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是市的学科组职称评审小组成员,2006年被市认定为上海市信息科技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主持市名师培养工作。
除了一般教学工作外,本人对信息学竞赛辅导和带教工作优为感兴趣。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指导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和市区的各级各类信息学竞赛中获奖。其中,所指导的研究性课题《VRML代码生成器》获2001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作品特等奖,全国小小科学发明家一等奖、《SVG矢量图形与动画制作快手》获全国程序设计高中组二等奖、在市第二、三届计算机年会上,所指导的老师和学生的软件获奖比例分别占到了总数的14%30%,全市第一;在市东海杯西部杯计算机应用操作竞赛中,指导学生已实现了团体总分十二连冠(1995-2006年度)。
本人先后两次获上海市劳模称号、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是 2007年度获普陀教育重大贡献奖的领衔人之一。
在教科研方面主要有:
1.全国教材《中学信息计算机》(Windows版)
九五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科学出版社)
2.全国教材《网页制作》
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3.校本教材《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上海大学出版社)
4.校本教材《flash动画一点通》
5.《走班制——信息技术教学新特色》、《解读信息技术套餐课程》(学生计算机世界2002.1
6.《一个尖子生的培养》(选择的知慧:上海大学出版社)
7.《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选择教育:上海大学出版社)
8.主编论文集《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科技教学》
9.程序软件《教师考评系统》被区职改办定为标准软件予以推广应用至今。
 
二、培养对象和要求
1.具有高尚师德、勇于探索实践和奉献精神的在职第一线信息科技教师。
2.具有较高课堂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3.招收学段:不限。小学、初中和高中均可,重点在高中学段。
4.招收人数:57人。
 
三、培养方案
根据普陀区教委的名师培养工作思路和精神,完成培养基地所承担的任务与职责。为此,制订《计算机学科名师培养基地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委的名师培养工作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依据,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以课题为载体,为学员创造和创设多种类型的舞台和环境,促进学员成长,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造就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养、自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努力使学员们能在某个或几个领域内有所建树,成为日后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在以下几方面能达到、充实和提高:
1.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尚师德修养。
2.能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能及进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的新动态和新成果,有丰富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知识。
3.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4.能掌握教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探索与构建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
5.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
 
(三)培养方法
1.理论学习和行动教研相结合。
2.集中研讨和分散自学相结合。
3.参观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具体内容主要有:
1)通识学习。采用专家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学员自学与交流等形式,内容安排有: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等。
2)参观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通过参观学习,相互访问,参加兄弟学校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
3)教学实践。主要是本学课及与之相关的案例研讨,部分学员教学实践,组织教育教学论坛活动。
4)课题研究。工作室学员根据本人的教育教学特长,确定本领域内的一个科研课题(正在实施的已有课题也可以)
 
(四)成果表达
1.学员课题研究论文集。
2.学员教学展示课。
3.其他相关资源,如校本教材专著等。
 
四、项目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研究的阶段即阶段目标)
 
(一)研究课题的名称
《信息科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目前信息技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越来越广,由于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教材不统一,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软件应用和程序设计教学为主。根据调查,由于缺乏统一教材和标准,大多数教材内容为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软件和办公软件,少数较好的学校将内容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教学上。由于教材的设计思想不同,面向的学习对象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惑。同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更新之快非常人所能理解和知晓,令学生有学不胜学的感觉,制约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受制于信息技术教材的滞后性,师生双方的教与学均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对某些特定软件的操作和学习,一是无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二是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对软件操作和实践,并不是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任务是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获得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怎样高效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精髓,将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进一步提升为一种研究工具,不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广大教师的愿望。我们必须根据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及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上记得牢,实践中用得上,研究中会自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从关注操作技术转向为认知工具和研究工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也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结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选择《信息科技: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一视角出发,如何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必须从研究教与学的策略与方法这一视点入手,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最终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该课题不仅适合于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适合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教学,并且对师资培训与学科整合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指导意义,并且对完善和开拓具体有学科特征的信息技术教学和课程标准、教材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三)研究内容
1.研究视角:本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和拓展课的教材与教学方法入手,重点从兴趣培养、体验实践、计算机应用与程序设计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如何优化现行的课堂教学,通过理论——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找到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加速人才的培养,并迁移至学科教师的培训。
2.研究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拓展课教学研究与教材的建设,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从技术学习情景中快速进入到应用情景中,同时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研究方法:校本教学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等方法。
4.研究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研讨。
 
(四)研究阶段
研究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研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撰写体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以理论为基础,在专家指导下,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阶段,完善和总结。结题报告与相关资料。
 
(五)价值
虽然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已有成功研究的课题,但对于如何打破常规,与时俱进,紧跟信息科技的发展,及课程核心,改组信息课本内容,用一种全新型态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尤其是如何在比较枯燥的程序设计教学方面,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加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提出问题的人很多,但研究的人不多,特别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比较少,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帮助信息科技教师抓好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案例,又能为今后的师资培训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对增强学科整合的有效起到促进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课外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标准、教材建设、特长学生的培养和选拔,项目设计、活动组织、教学模式等有一定的创新,并对学科与信息技术间的整合从理念、方法与途径上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
《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情景中的课程》
《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理论与实践
《课堂问题分析与解决》——成为反思型教师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晋元高级中学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03.21 16: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