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鼎学校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创办安全文明校园 打造民防教育阵地
金鼎学校 沈姬薇 2010.11.02 ?次阅读
金鼎学校防震减灾
2010年5月12日,普陀区民防教育基地在金鼎学校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上海市金鼎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纪实
                                                                                                                                                                                          □ 郭 婷 谈学德
       编者按:上海市金鼎学校于2009年7月成立,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约2300多名,全部来自外省市。因此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认识到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民众防护知识教育方面尤其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关怀。因此学校在办学初期的困难条件下,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毅然决定筹建功能齐全的民防科普教育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两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在教育局局长李学红、副局长郑建国的直接关怀下,区教育局在资金的投入、场地的选择、活动所需金费以及设施设备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新建成的民防教育场馆面积为400余平方米,内分6个专题教育区,分别为民防知识宣教区、三防知识教育区、地震知识教育区、防火知识教育区、自救互救技能教育区和交通安全教育区。每个专题教育区根据各自主题配置了不同的设施器材,使之能在不同的防护教育中起到作用。
       2010年5月12日,普陀区民防教育基地在金鼎学校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金鼎学校校长章兰根向笔者介绍,学校作为面向全区学生和社区居民宣传民防知识的窗口,将通过“小手牵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方式,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防灾科普宣传教育,以全面提升师生的防灾意识、安全意识以及防灾避震能力。
民防教育植入课堂
       民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全民性的长期战略工作,也是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认识到民防知识教育在城市文明、防灾减灾、平战结合、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两纲教育,把“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融入民防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民防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根据上海城市灾情的实际,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教学大纲要求有机地融合,同时坚持理论知识教育与技能操作训练(实际动手能力)并举,自编了三本研究性校本教材:1—5年级的《防火减灾》、6—7年级的《防震减灾》以及8—9年级的《自救互救》,并且在这三个年级段中开设了相应的探究性课程,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渗透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生命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责任感。
      “系列教育课”是学校落实民防教育的又一特色。“系列教育课”常常是以正课或观看电影的形式进行。学校高度重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把民防教育知识有机地渗透到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之中。并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生存能力,通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将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迁移,共同提高。其次,向学生系统地进行防震减灾救灾的认知教育、基本技能的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
自救互救缺一不可
      上海市金鼎学校学生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在生命安全教育、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方面尤其需要更多的关爱。他们大多数家境欠佳,父母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由此带来的是安全意识、防震减灾技能相对也较为薄弱。针对上述校情,学校自成立以来,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逐步开始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教育,全面开展对学生的地震科普理论和实践教育,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学校不但大力筹建功能齐全的民防科普教育馆外,而且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在平时带着课题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心肺复苏、基本外创伤急救、包扎等自救互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救互救生存基本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思想品质。
除上述教育活动外,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民防礼仪队、民防科普知识讲解小组、自救自护小组等。特别是为了培养一支技术娴熟,综合素质高的自救自护小组,学校还专门从外校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自救自护小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目前该小组已经学会了多种救护技能,并通过他们以传带帮的方式,培养更多的自救自护能手。其他的小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迅速地掌握了相关的技能,成长为我们这个特色学校的生力军。民防科普知识讲解小组成员,已经娴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他们活跃在班级、活跃在民防基地,为普及民防知识起到巨大作用。金鼎学校校长章兰根说道,“全校师生在校领导的指挥下,进行了数次的避震逃生演习。演习由开始学生的新奇好玩、杂乱无序到后来学生的完全投入,秩序井然。” 在一次一次的演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不仅加强了防震减灾意识,学到了生存技能,而且更好地受到了珍爱生命的教育,提高了各方面的素质。目前,每月进行一次全校的逃生演练已经形成了常规,并采用定时和突发的形式进行,确实提高学生的逃生意识。
努力绽放生命教育
       “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命教育就是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充满生机的真德育。” 校长章兰根坦言道。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不断发生,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上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大型城市的特征面临的防灾形势十分严峻,灾害的突发性使防灾救灾也成为每个市民必须面对的一个生活课题。防灾救灾保护生命安全的现实性,立即使德育回归到生活的现场。
       为此,学校在民防馆中建立了防震多媒体宣传区域、民防演示区域、地震科普实验区域、消防安全演示区域、自救互救演示区域和交通安全演示区域六个专用区,在这些专用区域里学生看到逼近真实的模拟场景,获得如临其境的生活体验。如在地震演示区域中,可以通过观看《唐山大地震》和《土耳其大地震》的录像,逼真的音响效果,震撼人心的清晰画面,仿佛让学生们回到了当时那地动山摇的悲壮场面,犹如身临其境,从画面上亲眼目睹了大地震的威力和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同学们的心在颤抖,防震减灾的神圣使命油然而生,在这里,同学们还可以在电脑游戏中操练发生灾难后逃生的技巧,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在不同场合进行合理避震的能力。在地震科普实验区域,他们能触摸地球结构器,了解地球的构造,观看地震波形演示系统,了解地震的震级,观看地震震中发散器,了解震中远近对地面的影响力。同学们还能动手操作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感受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使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亲身体验到生命安全,不露痕迹地树立了生命安全意识。这就是说,德育走进生活让自己变得丰富、可感,成为学生生命发展最为原本的东西。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固定在生命之中的,而是需要生命的个体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去揭示和体验的。学生只有经过自身的真切体验才能进入自己生命的本质,使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地体验中生成,成为自身的精神支柱。所以,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中总是创设各种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体验,从整体上把握生命。
民防教育辐射全区
在区教育局、区民防办等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花大力气筹建了功能齐全的民防科普教育馆,为更好地发挥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将防震减灾理念和知识技能辐射全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0年5月7日,学校组织民防小组赴上海市民防科普教育馆进行了参观。通过参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对防震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能在学校的特色活动中,更好的为同学和社区居民服务。学校更利用升旗仪式、晨会课、红领巾广播台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组织地震知识竞赛和防震减灾征文比赛,丰富学生的防震避震知识;根据《学校地震避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师生参加地震、消防逃生演练,提高师生应急逃生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除在学校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外,同时还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学生们把自己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讲给父母和长辈邻居听,通过小手牵大手,让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群邻居,把防震与避震科学普及到全社会。
回顾金鼎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校长章兰根表示金鼎学校会继续本着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各类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不断完善特色学校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功能、加强培训功能,从而把防震减灾科普特色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上海市金鼎学校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03.27 03: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