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第二学期校本课程工作小结
本学期根据学校五年规划的阶段发展目标,继续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以“光新易直播”课程资源建设为抓手,强学校科技特色项目——机器人为目标,明三类课程,抓实基础课程,拓展其外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一、规范国家课程管理,打造校本特色课程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1、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本学期课程基于2014学年中小学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并在学校五年规划、开学初的计划下,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有序调整。
2、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二)扎实落实校本拓展型课程建设。
根据区拓展型课程规范实施要求,对本校拓展型课程申报、课堂教学作了具体要求,有效落实各拓展科目的《拓展型课程科目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记录表》。按照区拓展型课程开设的要求,每一年段的课程设计要求≥150%,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本学期,我校结合本校班级、学生人数的实际情况,分三大年段进行课程科目设计申报。本学期的拓展型课程是围绕学校的特色发展的,共开设20门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和兴趣的三大年段的走班制的拓展。
二、以校本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一)本学期,教导处围绕“快乐活动日、探究日”为抓手,积极联合科技部门共同思考、开展活动。
(二)特色项目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引领,信息技术助推师生共同成长
2014学年第二学期,在资源构建基本完成前提下,结合区内“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积极组织校内教师开展“变革教与学方式,打造‘灵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在学期末设计全校统一的《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教学设计格式,提前制定活动实施方案,以及校内“优课”评选方案。老师们利用寒假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制作等。
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光新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信息化融入课堂已悄悄走近光新的老师和学生,成为光新课堂的常态,应用效益日益凸显。
(四)交流辐射,续力前行
学校对校内开展各项活动的及时评价,已是常规工作。大数据面前,学校也积极反思数据背后的成因,制定措施,提倡让技术隐身,学习凸显。
评价更多来源于兄弟学校的肯定。2015年1月13日华阴小学数学组来校学习。新杨中学校领导的再三邀请,于5月22日进行现场交流,学校组团经验分享,荣得该校的高度赞扬。
“十二五”普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我校又一次登上舞台与大家交流分享《改变的,不仅是技术》。在区“园方杯”竞赛中,组织各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参与,获得众多佳绩,学校特安排适合场合隆重颁奖。“普陀教学好视频”有6人次获奖,“学生创课”有1人获奖,教师信息化征文比赛有2人获奖,其中虞松儿《多技术融入美术课堂 实施以学定教》论文在《普陀教育》期刊发表。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研究,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变革会促使师生共同从理念到行为到意识和习惯形成的过程,我们坚信努力会带来更多的收获!
四、反思不足,不断提升工作机制
本学期教导处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资源需不断完善,成系统。通过近几年中小校本课程评选,发觉我校还停留在初建阶段。下阶段,选取1-2类课程进行详实、精品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