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是由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二中承办的一所优质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秉承“阳光育人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人文求善 科学求真 快乐学习 阳光成长”的育人目标,依托曹杨二中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小初高”拔尖人才连续贯通培养模式,打造一批彰显“一贯制”优势的创新课程。学校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优质均衡为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项目实验学校、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安全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传统文化优秀示范学校等多项全国、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68个教学班,2767名学生,教职员工221名。学校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9.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22.9%,比例远高于市区平均水平。积极打造阳光教师团队,取得良好实效。1名骨干教师入选第六轮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学科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入选第六轮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高级指导教师,1名入选信息团队;9名教师荣获教学能手称号、6名教师荣获教坛新秀称号;41 名教师参与区名师工作室学习,13人次分获市、区园丁奖。
我们的教师
为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加强与曹杨二中的紧密合作。通过校际间共享课程、师资柔性流动、“师·道”讲坛、同步课堂以及集团校之间联合调研等举措,确保学校与二中的一体化贯通和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负增效,学校一直以来立足课堂,持续围绕“单元视角下有效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积极探索“适合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近三年,我校教师在“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第四届‘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等学科教学评比中33人荣获市区级奖项,其中市级奖项7人,区一等奖9人,区二、三等奖17人;“第五届‘普陀杯’第一轮教师专业能力评优”中共有9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英语、道法、美术、音乐老师参与空中课堂录制。学校汇编《师德、师责、师效——成长从这里加速》《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集》《单元作业设计案例集》等教师论文案例集,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论文篇数达46篇;学校先后完成3项市级课题、6项区级课题、12项教师个人课题,其中4项课题获得市区优秀科研成果,学校科研能力的整体显著提升。
我们的课程
学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开齐开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探索新中考改革下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体素养、初高中贯通培养等系列特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品格与能力。
科学素养课程
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科学素养课程旨在通过动手、动脑的体验式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态度,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紧紧抓住“快乐360”拓展课程活动内核,通过“无人机”“科技小实验”“未来家俱设计师”“STEAM”等课程让中小学生尽情领略科学带来的无限神奇。
此外,学生还有机会走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汽车学院,零距离观摩国家重点实验室、聆听教授的专业讲座,浸润在学术氛围中,感受科技的力量。为自己的大学理想播下梦想的种子,并为自己的学业方向带来全方位的思考。
人文素养课程
儿童哲学:为帮助学生建构哲学反思、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等能力,我校目前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儿童哲学课程,并逐步向小学高年段延伸。侧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与表达,包括不盲从、不偏信以及特定的情感与态度,提升学生的批判思考力、创造思考力、关怀思考力、协作思考力等能力。课程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从而提升价值判断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健康素养:通过在社团课、系列广播讲座中融合健康素养知识形成健康素养拓展型课程;通过巡游博物馆、研学、市内生存训练、科学探索活动、博雅文理节、一班一居委等社会实践内容形成健康素养探究型课程。由此,构建一套健康素养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在个人健康与卫生、体育运动与健康、情绪管理、社交健康、科学成长和环境健康与道德健康素养六方面的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
家长大课堂:为优化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助力学生成长,学校在小学多个年级开设了“家长大课堂”系列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充实学生的“职业体验”。目前共有近300位家长走进课堂,开设课程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科技创新、航天航空、国防教育、国史外交、环保教育、金融理财、社会沟通等方面,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法治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项目化学习: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沟通与合作等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自2020年6月成立项目化学习研究团队,着手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通过团队研修,目前在学科项目化学习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领域共开设十类课程,指导学生在魔方世界、走进非洲大草原、艺术生态墙、信息科技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
3. 艺体素养课程
1)艺术
学校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怡性,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打造艺术精品,形成艺术特色,艺术教学硕果累累,彰显向上、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特质。
我校管乐队成立于2005年,曾荣获2017上海市第十一届学生管乐团队展演金奖,第32、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少儿音乐精品专场评选金奖,2018年中国第十二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示范乐团。2017年学校开设了弦乐课程,聘请专业指导团队,为乐队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专业的保障。2020年12月,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飞扬”学生管弦乐团正式成立,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管弦乐团的老师做乐团音乐总监,目前共有400余名团员。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以及专场音乐会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项目,为乐团的孩子们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此外,学校通过开设合唱、舞蹈、戏剧表演、油画棒、科幻画、风景画、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拓展课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同学们在市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来,学生艺术类团队获市级以上团体奖项4项,区级团体奖项5项。在普陀区美育节单项比赛的各个项目中,累计300余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6人,二等奖128人,更有多人代表普陀区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我校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美术教师,黄再平与高群斌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黄再平老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粉画工作委员会会员,粉画青年组评委,兼上海宝山区艺术指导员。其作品《午后》《崛起》等作品曾入选中国粉画展、上海水粉画展,并分别由中国美术家、上海美术家协会收藏。
高群斌老师善于运用油画棒精心设计每一次写生活动的习作内容,在援藏支教期间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近千余幅,个人完成100幅写生作品;他的公开课曾被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组内老师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市区级绘画比赛中取得佳绩,一幅幅作品不仅留下了学生的成长记忆,一张张证书更是师生共同努力、勤奋进去的结果。
2)体育
作为普陀区第二批上海市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我校开设游泳、女足、武术、网球、围棋、羽毛球等多个体育特色项目。学校游泳队每天进行专业训练,良好的训练条件与专业尽职的教练队伍为比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多次荣获市区级一等奖。围棋项目对接曹杨二中,打造围棋一条龙培养渠道,从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布局提高班和兴趣班,培养围棋人才。我校优秀选手黄海承已登上国际舞台与各国围棋选手对弈,并取得不俗战绩。此外,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学校拥有室内专业网球场地及网球训练队,外聘专业教练指导训练。在体教融合方面我校与足球学校合作,招聘专业教师,针对我校一至四年级女足的学情组织安排训练,从小抓起,及早训练,做到“小学做大,初中做实”。学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分别成立了武术队和羽毛球队,形成“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的局面。目前两支队伍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参加市区级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
4. 初高中贯通培养课程
学校通过二中特色社会实践课程与博雅课程助力学生发展,开展初高中“国际理解”衔接教育实验,邀请曹杨二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学科教师开展初中学科专题研究与联合调研。学校依托二中集团化办学优势,开设初高中衔接教育培优课程、学生生涯指导课程,希望附校学子能够立足人生发展,打破中考的屏障,放眼七年做学涯规划,在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上做好储备,找准生长点,为今后人生发展助力。
德语DSD1课程
经过半年的筹划,学校于2021年起正式开启初高中德语课程贯通培养项目。德语教师均来自曹杨二中,目前每周德语6-8课时,通过4个学期的授课,参加由曹杨二中或歌德学院组织的考试认证,获得A2-B1证书。希望通过多语种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的体验,拓展国际视野,为未来成为建设国家“一带一路”的有用人才而打下基础。
结合项目的开展,德育备课组带领一同参与到曹杨二中的德国月活动中,学生学唱德语歌、绘制彩蛋、品尝地道的德国早餐,充分感受德国文化,体会到学习德语的乐趣。
生涯规划课程
学校在六、七、八年段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项目》,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该项目从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自我、认识高中、认识社会、认知职业、学业规划)、研究性课题指导、批判性思维课程等方面入手,从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其中5人的课题项目获得奖项。
5. 课后服务课程
在不增加总课时、全面落实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我校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期间,学校为学生提供有温度的教育和“菜单式”的课程。学校根据“双减”的作业要求,严格把控作业的质量与数量,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做到“小学书面作业基本不出校门、初中大部分作业不带回家”,提供辅导和答疑工作,并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开设各类社团课程:围棋、女足、羽毛球、武术、德语、无人机、陶艺、播音主持、非遗项目、管乐训练等,积极探索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我们的活动
1. 校园活动
英语节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英语节,旨在通过歌曲、演讲、诗朗诵、配音、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生的语言风貌,提升文化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博雅文理节
每学年,学校以“求真·向善·尚美”为主题的“博雅文理节”活动,将科技活动的科学性、实践性,阅读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活动的审美性、创造性紧密结合,营造了浓郁的科学氛围,创设了博雅的书香校园。
防震减灾活动
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我校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创设了讲座、论坛、演讲、展演等多样化的科普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科学氛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切实提高师生防震减灾科学意识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文明修身活动
我校积极推进文明修身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共同构建和谐校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通过经典诗词展演、古诗词比赛、爱国诗篇班班诵等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小手牵大手”推动家庭成员文明素养提升、加强垃圾分类的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视志愿服务提升师生责任意识,并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动学校文明创建。
迎新音乐会:视频
以音乐会的形式来迎接新年已成为我校的传统。音乐会上,师生同台,校管乐、弦乐队齐亮相,中外交融,古今会通,在展现我校师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为全校师生及家长献上了一份份高品质的“艺术大餐”。
彤心工作室
学校心理社团“彤心工作室”成立多年,2008、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先进心理社团”。社团活动包括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开展专题心理讲座、组织职业体验、演播心理广播《心灵之约》、编撰心理校刊《阳光起航》、推送心理公众号《彤心工作室》等,营造校园良好心理氛围,助力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社会活动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有机整合,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自主开发了“传承海派文化,探索江南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课程。
“游游逛逛博物馆,知史知事知世界”游博课程——每年春游、秋游,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上海各类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生活、思索人生、传承文化。
“巡游上海,感受城市魅力”市内生存训练——市内生存训练是面向我校七年级学生开展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生存、体验成长、提升心智”。学生自行组队,合理分工,自主选择探究课题,自行设计考察路线,感受自己所生长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风度、气度与温度。
“走进苏州,探寻江南文化”研学旅行
学校将有着近2500年悠久历史的苏州列为探寻江南文化的首选之地,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展两天一夜主题为“走进苏州,探寻江南文化”的研学旅行,带领学生探寻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江南文化的无穷魅力。
“探访江村,体悟乡村振兴”学农实践
学校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前往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为期三天两夜的学农调研,以田野调查为抓手,体悟农村在时代改革中的发展与变化,了解乡土民俗风情及农耕文化发展的历程。
“‘豫’见河南,寻根华夏文明”
暑期中,学校组织初中部分学生走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走进中华民族华夏文明发源地——河南省,通过参观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感受黄河的源远流长与厚重底蕴,体悟华夏文明的璀璨与悠久。
“行走江西,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带领学生走进江西井冈山、南昌等红色革命根据地,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近年来,我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市区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反响。
3. 国际交流
学校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格局,丰富国际交往形式。在课程建设、艺术交流、文化互联互通上深入推进合作与交流,逐步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学校先后接待新加坡教育部学校司北区校群督导及校长们、新加坡辅仁小学师生、丹麦UCRS等代表团来访。暑期组织学生前往英国伊斯特本参加ELAC英语夏令营,让学生沉浸于语言课堂,学会更自信、更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感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