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心幼儿园 长征中心幼儿园 陈颖 2008.04.21 ?次阅读
实践
感悟
发展
教研组是开展园本培训的实体,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能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为落实“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基础性实践课程,本学期我园大教研组以“预设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为基础性课程研究内容,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实践为主要形式、渠道和方法,坚持从每位教师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让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提升,让每位教师成为课程的改革者、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教研组是开展园本培训的实体,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能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为落实“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基础性实践课程,本学期我园大教研组以“预设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为基础性课程研究内容,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实践为主要形式、渠道和方法,坚持从每位教师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让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提升,让每位教师成为课程的改革者、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一、从理论到实践,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
延续前两个学期的教研,本学期我园仍旧以预设集体活动的有效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问有效性为切入口,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为提高教师对相关理论的认识,我们每月组织一次集中性的理论研讨性学习。通过多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教师们的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真正将新《纲要》中提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观念落到了具体的工作中。
1、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纲要指南》中指出: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因此,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其思维能力,是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探究的好品质,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好手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活动中都能做到有效提问。通过学习湖南示范大学的杨莉君教授的《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一文后,我们明确了,目前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的回应方式机械”等。同时,我们又以课程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大家来找茬”活动,寻找、交流我们平时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不足。果然,老师们找出了不少毛病,发现了自身教育中的不足,这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缺点,也为我们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接着,通过网络以及各类报刊书籍中的理论学习,我们也掌握了不少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设计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把握所提问题的难易水平,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面向全体”,“学会控制等待时间”,“对孩子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等。一条条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一篇篇生动的案例在笔尖诞生:苗老师的有效追问,让我们明白了“家里只有0口人”原因,也让我们懂得了要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更能让孩子把话讲明了;大班的张老师认为,提问应当有一定的挑战性,她关于“投币机”的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感悟投币机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让我们懂得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使问题具有更强的延伸性;小班老师们认为,提问从开放到封闭,而且要反复出现多个回合……
我们将获得的新认识和提出的新构想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提高,并通过实践看幼儿的有效发展,从而验证新认识,达到内化。教师们在充分研究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并不断调整设想与计划,以促进教师更有效的提问,孩子更有效的学习。
2、高听课与评课相结合的实践
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辩析,提高了教师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指导了实践工作。对提出的实践困惑问题,集体直面矛盾,在自我反思、同事间积极交流中思考,不断积极建构自己的新认识。在一次次的听课与评课的实践活动中,老师们细心挖掘每个有效的提问,同时对于一些无效的提问也提出意见,逐字逐句的研究调整,力争探讨出一套更有效的提问方案。在实践中我们感悟到有效提问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效资源。教师对孩子已有经验充分了解,能使提问更有效,更能激发起孩子参与的兴趣。例如,在实践活动《我喜欢的梅川路》第一次教学中,预设的提问虽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未能引发孩子的积极参与,过程显得拖沓、不紧凑。通过大家共同的反思,觉得问题出在提问上,问题问得太死,不利幼儿的发挥。于是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执教老师先提了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幼儿的思维,又利用几个补充性的追问,勾起了孩子的已有经验,充分激起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喜欢梅川路的理由也充分了。因此找准了切入点,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经验精心设计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必要条件。
(2)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使活动层层推进。集体教学中的提问,往往是无法完全预设好的,活动中孩子随时都会出现一些老师无法预料到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活动的价值,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将事先预设好的提问进行调整。在集体活动《糖果宝宝的舞会》中,当老师问孩子喜欢吃硬糖还是软糖时,有一个孩子却回答:“昨天爸爸带我去超市的。”以往老师们会认为这是无关的回答,可能就会忽略。然而从沈老师层层跟进的追问中,小班孩子却也能给出漂亮的回答。“你们去超市干什么了?”“买糖果。”“那你买了什么喜欢吃的糖果?”“我买了珍宝珠”“噢,原来你喜欢吃硬硬的棒棒糖。”当孩子的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老师及时进行追问,能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浮出水面,因此,有效地追问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3)提问设计要从开放到封闭。教师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幼儿向更深层次思考的推动器,美国一些研究者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一内容的提问最好由开放性问题到封闭性问题转变,而在实际教学中,从开放到封闭的提问要反复出现,这样更能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等爸爸等妈妈》故事中,丁老师设计的提问是“宝宝在等爸爸妈妈时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活动后她反思到:这样开放的提问让小班孩子有些无所适从,不知该怎样回答。如果改为“宝宝在等爸爸妈妈时会说什么?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这样从一个开放到逐渐封闭的问题,使孩子们的答案不会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更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因而,提问从开放到封闭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有效提问的组织策略还有许多,如: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问题的价值,提问后给予幼儿适当思考的时间,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积极的回应,创设情境性的环境等。总之,通过研修活动,我们懂得了提问是促进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好提问,运用已有的教育机制给孩子积极的呼应。我们也在不断实践各种策略、不断反思自己的提问,更在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活动的能力。
二、搭建个人与集体共展示的舞台
本学期我园向区内公开活动1堂,向姐妹园交流公开活动2堂,园内公开教学活动37次,总计达到40次,教师每人公开活动2次以上,参与率达到100%,平均每人的听课次数达到16次。在听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得益——教师们既是实践者、又是观摩者、也是评价者,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评课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教研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在一次次实践活动的背后,也离不开以课程小组为单位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从选材到设计、从教具准备到经验积累,无不是课程组成员的集体智慧的体现。尤其是每一个环节的提问,哪怕是一个细小的追问,成员们都会相互指导,给予帮助,目的就是要提高集体活动的有效性。课程小组虽然只有4、5个成员,但她已经成为我园教研组正式活动的一种补充形式,体现了其灵活、随机、有效的优越性,让我园的教研真正落在实处,也让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更强。
三、园本研修中的收获与感悟
本学期,我们积累了优秀教案20篇,优秀案例篇,专题论文16篇,形成了《教案集》、《案例集》、《论文集》等多份园刊,还有近20篇的论文参加了全国论文大赛。我园《在民间手工艺活动中促进3-6岁幼儿多元智能开发的》课题研究也在区立项,并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培训,老师们获得的是感悟、是成长、更是终身学习的好机会。尊重教师,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支持教师,鼓励教师学会发现和解决自身实践中的问题,成就教师,让每一位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