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科研室将以区教育“三化一强”战略,我校“学会尊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懂尊重,会求知,健身心,能创新,有特长”的育人目标为前提,以科研课题为抓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努力做到以研促教。
二、工作目标:
1、学校各项科研常规工作落实到位,切实帮助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积极开展学校的各项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能像上学年那样,涌现一批优秀的实践课、案例、论文。
3、及时跟进区科研室布置的工作和发布的信息,鼓励和帮助更多教师参与教科研。
4、配合教导处做好不同教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和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三、常规工作:
1、服务教师科研
努力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学期继续根据研究内容和教师教学的实际,组织开展教育技术指导培训,联系专家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攥写等,选出优秀的案例、论文刊登到建德教苑或其他刊物上,及时提供各渠道的教科研信息学习和评比的信息,鼓励和帮助大家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评比。
2、做好项目、课题工作和资料存档
做好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会的系列工作,继续推进学校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和教导处紧密合作,协助教导处开展不同教龄教师的队伍建设,帮助每个教研组做好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及时做好各个项目活动资料的分类整理,及时汇总各个案例、论文以及获奖信息的整理。为后期学校的工作做准备。
四、研究项目和课题:本学期的科研主题为《知“微”见著,双互显效 》
主题中的“微”指微课,是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者结合某个教学环节和某种教学方式,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微型数字化学习资源。(胡小勇,2014年),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进行设计,时长在5-10分钟之间。 “双互”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的导学互动,合作互探。通过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把教师工作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它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希望通过微课教学和互动互探,能促使青年教师们快速地成长,学生的学习能力飞速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继续推进新优质项目——《“智慧共享,合作互助”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会建设》
本学期青研会工作围绕主题,开展“一例二书三课”研修活动,每月至少一次全体青研会教师的研修活动(教工大会时间),至少一次分组研修活动(周四上午第三或第四节课)。
“知微见著”微课制作评比活动:明确微课制作要求和评价标准,涉及并改进微课,开展微课评比,和优质微课展示活动。
“双互显效”说课、实践课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或教研室组织的说课、评优课。通过微课、说课和评优课的磨课活动,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总结提炼,撰写课例、论文,聘请专家进行专项指导。
“笔墨飘香”硬笔书法比赛活动:集中开展现场硬笔书法比赛,促进教师书写基本功的进步。
“阅读阅美”读书活动:以“合作学习或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类的书籍为读书内容,并定期开展读书体会交流活动,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
(二)继续做好教学课题研究工作
全国“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互动反馈信息和微课的精准教学研究》子课题《基于微课的“双互”教学的实践研究》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前期已经以微课资源设计制作及“双互”课堂教学设计为抓手,摸索“双互”的课堂形态,寻找适合“双互”课堂的常用活动流程和考评细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依托校园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实践研究。接下来要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中期研究报告。整理和选择优秀的课例、论文、微课参加全国课题的阶段成果评选活动,推选优秀教学设计和论文在上海联合课题组的研究案例书籍上发表。同时结合普陀杯评优活动和学校建德杯教学评比,进一步定期深入实践和改进。争取每个月都安排 “双互”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含教学设计、研究课、微课资料的设计、制作、应用、教学反思)。
(三)协助教导处做好教研组微专题研修
暑期各教研组确定各自的研究主题后,帮助教研组进行指导修订研修方案,开展校内开题工作,聘请专家对各组的课题进行指导,并全力支持教研组内围绕课题开展研究的相关工作,促进学校教研组建设。
(四)完成科研工作“十个一”(具体见附表)。
(五)学校开展《阅读阅美》读书会活动,与书为友,鼓励教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书籍(方案详见附页)。
五、预期具体工作时间节点:


附:科研年会十个一

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 科研室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