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学校“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2006年9月——2010年8月)
一、 学校师资现状分析
“十五”期间,我校界如何开展继续教育,寻找贴近学校实际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师逊也从探索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培训途径到形成教师自我更新的学校文化的过程。教师学历80%以上已达标,其中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包括在读):85%的小学教师取得大专以上学历,80%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人现已完成研究生课程班的进修。
然而,学校的师资发展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 骨干教师力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小学名优教师的培养急需加强。
2、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每年都在引进教师或应届毕业大学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还有待于深化。
3、 部分教师的发展处于瓶颈状态,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市教委、普陀区政府有关教育发展和师资培训方面的精神,遵循《普陀区“十一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的意见。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二期课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倡导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潜心钻研,鼓励教师之间积极主动地合作学习、交流共享,开展满足我校发展需要及教师个性需要的研修活动,使教师在过程经常出于一种自觉追求、合作共享的氛围之中。
三、 工作目标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宗旨,以四新一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三至五年基础性课程与发展型课程的培训指导和主动学习,努力达成:
(一) 面向全员,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教师骨干梯队。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推进新课程的关键。我校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实施将以夯实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基本功为重点,课堂教学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活动,通过梯次清晰的学校骨干教师骨干队伍,形成一支年轻而富有潜力的骨干教师后备队伍。
(二) 研修一体,以师为本,切实推进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形成团队合作攻坚氛围,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
研修一体,以师为本,开展合作学习,倡导研讨风气。通过伙伴互助、团队攻坚,开展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以校本研修机制创新为指向,探索构建教学、研究、进修精密结合的研修系统合和管理制度,实现专业引领教师自身成长的良性互动,促进学校教师团队专业水平和教育在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改善和提高。
(三) 完善校本培训过程性评价,增强激励机制,开发人力资源活力。
以《教师发展性评价行动研究》为载体,将专业基本素养竞赛贯穿始终,通过评价与战士,建立完善各个层面的评价、激励、导向机制,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生机,进一步从整体日商优化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的教师梯队。
力争在“十一五”教师结束时,学校的教师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支持50%的小学教师和90%的初中教师完成本科以上学历的进修 ;
2、支持3—5%的骨干教师完成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3、支持教师参加职务晋升,形成高级教师10%,中级教师60%;
4、培养各级别骨干教师,其中市级骨干教师2—5%,区级骨干教师10—15%,校级骨干教师20—25%;
5、形成“敬业、乐学、专业”的教风,锻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乐于创造、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
四、 培训对象和任务
1、 培养对象:
凡2006年1月1日以后在编在岗的且2010年12月31日以后到达退休年龄的,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与干部都必须在“十一五”期间接受新一轮培训,完成240或540学分的基础性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培训。
目前,我校属于“十一五”培训对象的人员包括:
2、 学习任务:
(1) 所有教师都必须根据区统一规划,完成基础性课程的24学分的学习。
(2) 在2006年9月—2010年9月间进入学校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必须接受由教育学院统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为期二年,计240学时。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还必须参加学校的校本课程研修课程。
(3) 中学高级职称教师,除了完成基础性课程的240学时的研修任务外,还必须参加发展性学习研修课程的学习,修满54学分。
(4) 提倡和鼓励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在完成基础性学习课程的同时主动参加发展性学习课程的研修学习,此类学习经历将作为学校骨干教师评选的必要条件。
(5)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凡参加学历研修的教师可以抵充基础性知识类课程的学习,但不抵充实践性课程的学习任务。
(6) 所有教师都必须根据区统一规划的要求,参加由学校实施的基础性实践课程规定的有关领域和科目的学习。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
五、 实施课程
1、 基础性知识课程的实施是由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和教学安排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和支持教师参加此类培训。
2、 基础性课程的实践课程属于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由校长带领研修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自主开发与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另定。
3、 发展性学习知识课程的实施有教育学院组织,我校将充分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创造条件。鼓励高级教师自觉开展专业研修。
六、 课程实施策略和措施
(一) 实施策略
“立足校本,目标引领,价值凝聚,分层定位,分段实施,项目推进,机制保障,主动发展。”
(二) 实施措施
1、 立足校本 制定规划
梳理教师队伍梯次情况,根据《普陀区“十一五”中小学、幼儿园继续教育规划》,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年规划和两年的课程实施方案。围绕育德能力,教学实践、教科研能力等三大领域与设定基础性实践性课程及评价方式,并上报师训办公室审核。
2、 宣传动员 价值凝聚
采取讲座、报告等形式大力宣传区、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激发教师自主参与十一五全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明确研修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3、 目标引领 项目推进
以《发展性教师评价行动研究》的项目为载体,向教师提供评价指标,引领教师制定个人的三年研修计划,关注自己的成长足迹,学会反思。凸现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主动性。
4、 分层定位 分段实施
学校敬爱能够在推进过程中借鉴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方法。分层定位(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并在课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师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到达程度。分段实施策略(以年度为单位,有重点指导,鼓励教师全面发展)
5、 机制保障 主动发展
(1) 管理落实
① 校长担任十一五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十一五师训工作,重点领导基础性实践课程的校本研修。
② 由校长牵头,组建学校十一五师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纪长有
组员:熊德安、裘露园、蒋怡文、卞根兄、陈红卫、周忠、孙岚
③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沟通规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
④ 由师训专管员协助校长联络沟通区师训办公室的各项事务,负责学校教师基础性实践课程培训的学分记录和登记上报工作。
(2) 制度保障
学校继续严格执行各项教学、教研常规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伙伴互助条件的落实,同时,学校将设立岗前培训制度、教师轮训制度、分项奖励制度、骨干教师自主申报制度等。
(3) 平台搭建
发挥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搭建促进教师实现伙伴合作的平台,继续开展区域间、学校内部师徒带教小组和同伴互助小组的活动,在他们的互动中提高专业能力。
(4) 奖惩结合
对于积极参加培训,按时完成培训任务,特别是带较成绩显著的个人,将被学校授予先进荣誉称号。对于没有完成培训任务的教师,将兑现“九五”期间制定的有关处罚政策:不得申报高一级别职务评审;已有的职务不得续聘;下浮一级工资和岗位竟津贴。
(5) 资源保障
据学校实训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和整合学校内外资源,为我校“十一五”继续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6) 经费支持
在学校设立重点项目经费,以保障校本研训的正常进行。在分配方案中有促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导向性的规定。
(7) 资料积累
通过创设和组织相应的学习研修环境,鼓励教师不断完善“教师个人发展档案袋”,关注学习中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