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一颗善良的童心
刘琳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一名班主任,那么相信在教育教学中你也会遇到个别行为较差的学生。怎样转变这样的孩子呢?我想,教师在把握好德育目标体系的前提下,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这方面下功夫。
我们知道,“学习品质”是伴随人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心理上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质在学习上的反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本质是学习活动是否出于自我需要,学生有了内在动力,也就有了成功的条件。因此,帮助他们抓准学情,制定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并为其提供合适的进步方案,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踮脚、伸手”就能抓住胜利的果实,这就是我的探索和实践之路。以下是我的一则教育实录:
学生背景:
小申是一名行为习惯较差的女孩。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课堂上也总爱发出怪声音,还常常被任课老师批评。如果遇到她感兴趣的问题时,也能积极参与小朋友们的讨论。此外,作业本上常常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课间,总是听到同学告她的状,说她打某某同学、推某某同学,再一看小申的书桌上经常是乱糟糟的,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也不准备。不过,她有一个优点:爱好文艺,而且舞跳得也不错。
问题分析:
针对小申的表现,对造成她的不认真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原因,我进行了仔细地分析。
1、与小申的奶奶谈话中我知晓,她是一个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自小一直跟着奶奶、爷爷一起生活,她的学习和生活全都由奶奶、爷爷管,而且是异常的疼爱,平时迁就她的时候太多,严格的时候较少。
2、小申从入学以来没有养成好习惯。在学校写作业时,她常常是边写边看周围,很不专心,有时还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做完了功课,她就前前后后地转来转去找人说话,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了班级。
3、老师的当面教育和批评效果不大。一开始我常常采用的方法是点名或走到她的身边,以示警告或提醒。但下课后与小申沟通较少,有时疏忽了对她课后的教育和帮助。这样,就使她的一些坏习惯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其实对小申这个捣蛋的孩子我也想过一点办法,对她付出很多精力,可效果就是不明显。有时甚至想少管她一点算了。可是,一想起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挚爱,要用自己的真诚,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学有所成。每当想起孩子奶奶对她的期盼和孩子真挚的目光,我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她转变,因为她比别人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解决对策:
于是,根据小申的情况,我有针对性地运用了一些办法:(1)为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她的四周安排了行为较好的学生,使小申能专心地听讲,我还指定同桌提醒她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等等。(2)我常在小申有了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你真棒”、“进步啦”、“真努力”,都是我常用的鼓励语言。我还激励她,一天如果得到两个以上的老师表扬,可以得到笑脸,累积一定数量的笑脸还可以展示在班级的进步栏里。(3)我还在文艺栏里为她设立一个角,把她的一些表演照片贴在栏目的一角,让她体验成功。我常常利用课后让她和同学们一起排练节目,多给她“出镜”机会。记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就在培养她的文艺兴趣爱好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上动起了脑筋。不出所料,此举效果很好,在文艺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使小申尝到了成功的喜悦。(4)我与小申的奶奶每天保持联系,每天帮她写备忘录,通过家校配合,逐步培养了她回家认真写作业并及时复习的习惯。(5)常与小申她交流,让她感受到老师总是在关爱她,让她慢慢学会静下心来,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申的行为规范有了很大转变,学习品质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业中的乱画现象消失了,上课能专心听讲了,课上抢着举手发言,还经常帮助另一个动作慢的学生抄备忘录。当我看到自己的教育实践终究有了成果,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喜。
问题反思:
小申的进步使我深刻地意识到:首先,德育需要一种宽容、温馨的环境,教师要用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重视,要保护孩子自尊心,同时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让他们体验成功。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化家长,使家长感受到老师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都是为孩子的明天着想,那么家长一定会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第三,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某些天赋,不失时机地给以激励和熏陶,为他们搭起自信的舞台,从而拥有成功。第四,作为一名班主任,其职责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善良的童心,尤其是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并以此带动其他行为品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