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幼儿园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RSS
曹杨新村幼儿园2011年度第一学期大教研计划
曹杨新村幼儿园 2011.09.23 ?次阅读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园开设小、中、大共七个班级。我园共有教师16名,其中2名是教育教学经验尚浅的新教师,1名是执教1-2年的职初教师,其余均为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教师学历为本科学历6人,本科在读学历有3人,100%教师大专以上学历;高级教师5人,占35%,一级教师8人,占57%,未评职称3人,占8%。我园的教学水平能稳中有升,有不断提升的潜力。
优势:
上学期教研主题是“积极开展环境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支持的深化研究”。教师们吃透教材融合主题的主要目标,整合活动目标,具体细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寻找最近发展区,科学预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实验、操作等情景将教学的难点前置,创设小步递进的环境分解教学的难点,运用环境搭建支架破解教学难点。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运用材料的媒介引发互动,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发现和兴趣,及时获取、判断孩子的兴奋点和热点问题,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孩子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及时点拨帮助幼儿适当表达自己的经验体现环境创设的价值。使得集体教学的环境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薄弱环节及原因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关注到教学中的提问发展幼儿能力的重要意义。教师们已经认识到提问是教师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技能。它也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教师都意识到了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在教学中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幼儿的思维被动
教师提出的问题占据了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很少有机会提出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明显过多,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少。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有的教师至少提出30-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给幼儿的思考的时间不到2秒钟。例如,有位小班教师在语言活动《我知道的动物》中是这样提问的: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儿:去过。教师:动物园好不好玩呀?幼儿:好玩。教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呀?幼儿1:长颈鹿。教师:还有吗?幼儿2:老虎。教师:还有什么?幼儿3:孔雀。教师:还有没有?幼儿4:猴子。教师:有一种动物鼻子很长,它是什么?幼儿5:是大象。教师迅速捕捉:对,就是大象。然后呈现挂图,接着问:请小朋友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头上有什么?身体上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后面有什么?它喜欢吃什么?它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如此高的提问频率与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冗长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他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另外,在活动中,教师习惯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幼儿无需任何思考,就可以机械地说“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提问无法对幼儿的思维构成挑战,容易流于形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着主动提问者的角色,占距教学的主导地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比较被动。
二、提问的预设缺少层次性和渐进性: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考虑的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对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并没有精心预设。表现为:提问多在同一纬度,比较喜欢提“是什么?”的问题。考察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记忆。对于较高层次的“为什么?”“怎么样”能引发幼儿思维的问题很少提,既便在某个环节预设了这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相应的对策巧妙引导幼儿思维的碰撞。例如:《会动的身体》中老师的提问多次重复:身体的什么地方还会动?幼儿的思维一直停留寻找会动的地方上。而对“身体不会动了对怎样”和“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这两个更有价值问题的思考。
三、提问的方式:重师生互动,轻生生互动
我们的教师往往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不能准确回答的幼儿采用个别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引导出预期的答案。即在幼儿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回答者。如:在中班语言诗歌创编活动《云彩和风儿》中,老师问:“为什么云会动?”一个幼儿说:“因为我在动”。教师说:“还有不同的回答吗?”有一个幼儿说:“因为这是动画。”教师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幼儿说:“我动,云也动。”很多幼儿开始加入讨论,究竟是风在动还是“我”在动。教师只好叫幼儿坐好,终于有个幼儿说:“是风吹动的。”教师欣喜地说:“我同意这个小朋友的说法,是风吹得云在动。”当老师的提问指向一个既定的标准时,老师忽视了幼儿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产生的思维碰撞。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失去了异想天开的积极性,充当了顺从教师思维的角色,削弱了集体活动的整体价值。教学中多个别师生互动的形式反映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任以结果为重。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课程的实施强调体验性和活动性,强调活动的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丰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本学期我们大教研组将以教师提问策略作为切入口,对提问的预设、回应方式开展实践研究以期望达到生生互动的良好问答效果,为集体活动的整体效益的提高,教师教学的过程性取向奠定基础。
二、教研目标:
探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优化教师的回应策略、将教师的提问引向生生互动。
三、具体措施:
一)理论学习:
1、以集中研讨与分散研讨的形式解读教研计划,并让教师明确本学期研究重点。
2、教研园地推荐文章:《论教师的提问策略》
3、教师自学 《幼儿园课程指南》p13-p19
4、案例分析:《会动的身体》
5、网上观摩:特级教师应彩云教学活动《老鼠娶亲》
6、专家现场讲座:运动课程的实施
二)实践活动:
1、一课三研:
以“现场实录”、“观察记录”等不同的方式注重教学现场提问的诊断,在储备丰富的教学资料积累提问的方法和经验。
2、教师教学风采展示:10月
以考核打分的形式,促进对教师的教学提问和回应的思考研究
三)外出观摩学习:
1、青年教师区培训:提高教学专业化素质
2、区教学能手教学展示观摩:12月
3、区优秀教研组观摩:
四)分享交流:
1、五分钟畅谈: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论坛:教学提问策略与回应 1月
五)预期成果:
1、教师教学案例集
2、优秀集体教学活动集
3、教师论文集

日期 教研要求 学习内容 形式 地 点 主 持 生成与调整
9.12----9.16 全体教师了解本学期大教研的主要内容。
1、讨论本学期大教研计划制定
2、理论学习:论教师提问策略 理论学习 会议室 施 颖
9.26—9.30 了解提问的预设应该紧扣目标、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 案例分析:
《身体什么地方会动》
思考:教师提问应该怎样预设? 案例分析 会议室 施 颖
10.10-
10.14 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集体活动提问依托的情境—运动课程专场 专家
讲座 会议室 施 颖
10.10-14 分析教师的提问,强化提问预设的层层次性和开放性 实践观摩、评析 1
小班级组教师风采展示
实践
活动
会议室 陶 谨
10.24-10.28 教师提问策略略的分析 实践观摩、评析 2
中大班级组教师风采展示
实践活动 会议室 陶 谨
11.7—
11.11 学习优秀教师的集体教学提问策略 观摩特级教师应彩云的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网 施 颖
11.7—
11.11 分析提问类型明确:开放性问题、反问、追问、理解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是高水平的提问。 实践观摩、评析3
小、中、大、集体教学活动 一课三研 大活动 室 施 颖
11.21---11.25 学习使用追问、反问的反馈策略对幼儿回答做出评价,关注幼儿思维,认知冲突及时结过幼儿抛过来的问题 实践观摩、评析4
1、五分钟畅谈:优秀教研组观摩活动
2、小、中、大集体教学活动
一课三研 大活动 室
施 颖
12.5--12.9 分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合理使用反馈的策略 实践观摩、评析5:
小、中、大班集体活动
大活动 室
会议室 施 颖
12.19—12.23 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反思提问 ,优化互动形式 实践观摩、评析6:
小、中、大集体教学活动 大活动 室
陶 谨
1.2—1.6 分享教学提问的过程,积累提问回应的经验以及在实践中运用地体会 论坛:案例---优化集体教学提问策略

会议室 施 颖

1.16-1..20 梳理本学期解决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大小教研小结
会议室 陶 谨
参考文献:
杨 方《论 教 师 课 堂 提 问 策 略》
《幼儿教育》2009年2月:《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
《幼儿园课程指南》p13-p19
《学前教育网》观摩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的教学活动《老师的故事》 黄琼点评
《学前教育研究》2010.2第63页:《.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
《学前教育》幼教版.学前教育出版社.2010.7-8第38页:《.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回应.》
 

版权所有 © 2007-2023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 曹杨新村幼儿园
网站管理 统计
页面缓存:2023.05.31 19:23:07